主题
主要的信息是说到我们的主是神所要的完全人。书里记载了主耶稣的出生、成长、工作、死亡、复活和升天,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主耶稣的人性。祂完全顺服天父、依靠圣灵、充满怜悯、以人的身分来拯救失丧的人。
大纲
写书原因一:1-4 | |
Ⅰ 「大喜的信息」——一位救主(一5~四13) | |
出生到十二岁
加百列两次报信(一5~38) 两位蒙拣选的母亲-以利沙伯和马利亚(一39~56) 两个奇妙的婴儿- 约翰和耶稣(一57~二52) |
三十年之后
约翰传道:耶稣受洗(三1~22) 耶稣家谱:经由马利亚的谱系(三23~38) 耶稣受魔鬼的试探(四1~13) |
Ⅱ「满有圣灵的能力」——加利利(四14~九50) | |
周游事迹
选立十二门徒之前的神迹和教训 (四14~六11) 选立十二门徒之后的神迹和教训(六12~八) 大规模的行动——差十二门徒传道(九1~17) |
高潮事件
彼得承认主是基督十字架的预告(九18~26) 变化形像- 预告十字架(九27~36) 最后一次公开的神迹:十字架的预告(九37~50) |
Ⅲ 「他定意向耶路撒冷去」——上耶路撒冷(九51~十九44) | |
最先的几周
差门徒去传道:一些答覆; 一些比喻(九51~十一13) 警告法利赛人:一些责备; 一些比喻(十一14~十二12) 警戒贪财:腰弯女人得治(十二13~十三21) 耶稣赶路:为耶路撒冷哀哭(十三22~35) |
最后的几天
加利利:胀病得治; 一些教训(十四1~十七10) 撒玛利亚:麻疯得治;一些教训(十七11~十八34) 耶利哥:瞎子得治;撒该归主;一些教训(十八35~十九27) 耶路撒冷:入城;为耶路撒冷哀哭(十九28~44) |
Ⅳ「这是承受产业的——杀他吧」(十九45~廿三) | |
被捕之前
耶稣应对祭司、文士、撒都该人(十九45~廿一4) 耶稣预言将来;橄榄山上的教训(廿一5~38) 最后一次逾越节;客西马尼;被卖(廿二1~53) |
被捕之后
耶稣在大祭司和公会前受审(廿二54~71) 耶稣在彼拉多和希律前受审被嘲弄(廿三1~12) 耶稣被定罪、钉十字架、埋葬(廿三13~56) |
廿四 复活!——应许!—— 升天! |
本书有许多特别的记载,是其他福音书中所没有的。
(一)神迹:
使网满了鱼。(五1~11。)
使寡妇的儿子复活。(七11~17。)
医治驼背的女人。(十三11~17。)
医治患水臌的人。(十四1~6。)
医治十个长大麻疯的人。(十七11~19。)
医治大祭司的仆人的耳朵。(二二51。)
(二)比喻:
多得恩免的比喻。(七41~43。)
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。(十25~37。)
半夜求告朋友的比喻。(十一5~8。)
无知财主的比喻。(十二16~21。)
仆人儆醒的比喻。(35~40。)
栽种无花果树的比喻。(十三6~9。)
赴筵席的比喻。(十四7~14。)
福音恩筵的比喻。(15~24。)
计算代价的比喻。(25~33。)
失银的比喻。(十五8~10。)
浪子回家的比喻。(11~32。)
不义管家的比喻。(十六1~12。)
主人与仆人的比喻。(十七7~10。)
寡妇切求的比喻。(十八1~8。)
二人登殿祷告的比喻。(9~14。)
交银与十仆的比喻。(十九11~27。)
(三)叙事:
关于施浸约翰和主耶稣的诞生以及童年的事。(一~二。)
关于施浸约翰对百姓的谈话。(三10~14。)
关于主与摩西和以利亚的谈话。(九30~31。)
关于主末次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一段经过。(九51~十八14。)多半是路加福音所独有的。
关于主为耶路撒冷城哀哭。(十九41~44。)
关于主流汗如血。(二二44。)
关于主被解到希律王前受审。(二三7~12。)
关于主对耶路撒冷的女子说话。(28~31。)
关于主在十字架上为仇敌祷告。(34。)
关于同钉的一个强盗悔改。(40~43。)
关于往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。(二四13~31。)
关于主升天的详情。(50~53。)
只有在这卷福音书里记载主耶稣的祷告:
- 当圣灵在约但河那里降临在耶稣的身上的时候,他是正在「祷告」(三21);
- 当极多的人来拥挤耶稣,要听他讲道的时候,他却退到旷野去「祷告」(五16);
- 当他正打算要选立十二个门徒的时候,他独自一个人上山去「整夜祷告」(六12);
- 当他问门徒说「你们说我是谁?」之前,他正「单独祷告」(九18)。
- 他在山上变化形像的那一次,原是为要「祷告」才到山上去(九28),
- 而且他变化形像的时候,也正是他在「祷告」的时候(九29)。
- 他定出现今称为「主祷文」的祷词之前,他自己正「在一个地方祷告」(十一1)。
- 他曾告诉彼得说:「我已经为你祷告,叫你不致于失去信心」(廿二32)。
- 在客西马尼园那里,他被形容「祷告更加恳切」(廿二44);甚至到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,他所说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话,都是祷告的话(廿三34、46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