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开和归回(路得记第一章)讲章

引言

我亲爱的弟兄姊妹们,主日上午平安。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,因为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学习。从本周开始,我们将开始研读路得记。路得记只有四章,很短,只有85节经文。我的计划是每周讲一章,所以我们会有一个月的时间,四次聚会。弟兄姊妹们,如果你们每周花20分钟,就可以读一次。我们祈求主帮助我们通过路得记认识祂。

路得记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,但它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。更重要的是,它告诉我们路得记中主要人物所敬拜的神是什么样的神。所以,通过路得记,我们来认识我们的神,特别是认识到我们的神是一位掌权的神,一位护理的神。我稍后会解释“护理”是什么意思。

让我们祷告:主啊,我们感谢你赐给我们你的话语,让我们可以通过它认识你。如果你不启示你自己,我们就不可能认识你。主啊,既然你已经启示了你自己,我们在这里渴慕你。我们祈求今天和未来的几周,通过路得记,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你,认识你作为掌权的神,认识你作为护理的神。奉耶稣基督宝贵的名,阿们。

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。每个人都会经历苦难,包括基督徒。神的儿女也不例外。有些苦难只是带来不便。当我和妻子在中国广州服事时,我们遇到一位姊妹,她非常富有。她的丈夫是一家外资企业的老板,非常富有,家里有女佣和司机。但一次金融风暴、经济危机,他们就无法再雇佣女佣了。她非常苦恼,告诉我们:“以前有人帮我洗衣服;现在我必须自己洗。”这是她的苦难——它给她带来了不便。

有些苦难带来不便,但有些苦难会把我们推入生命的最低谷。同样,在广州,我们遇到另一位妇女,她满脸愁容地来参加我们的聚会。我们认识了她并关心她。她有一个女儿,但从未见过她的丈夫。当我们问她的丈夫在哪里时,她说:“我的丈夫不久前自杀了。”她是一个寡妇,留下一个女儿。有些生命中的难处会把我们推入最低谷。

你现在可能正面临难处——有些给你带来不便,或者你正处于生命的最低谷,在最绝望的时刻。你如何面对这些难处?更重要的是,在生命的苦难中,你如何认识神?今天,我们要谈论路得记第一章。第一章告诉我们一件事: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;祂仍然在做工。祂管教我们,呼召我们回到祂身边,并赐给我们祝福和盼望。

今天关于路得记第一章的主题是: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并在做工。祂管教我们,呼召我们回到祂身边,并在患难中为我们预备盼望。今天,我们将通过路得记第一章来思考这个主题。

路得记第一章是一个故事。圣经中有故事,对吧?当我们读故事时,我们读情节。故事有情节,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,就像看电影一样。第一章有三个场景,根据地点划分。第一个场景是从伯利恒离开到摩押。第二个场景是从摩押离开返回伯利恒。第三个场景是到达伯利恒。这三个场景跟随地点的变化——你看到镜头切换到不同的场景。

离开伯利恒去摩押:在我们人生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(1:1-5)

第一个场景,从1节到5节,是从伯利恒到摩押。这段经文告诉我们,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。

请看路得记1:1-2:“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的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,他两个儿子的名一个叫玛伦,一个叫基连,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。他们到了摩押地,就住在那里。”

路得记的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谁,所以我们不知道。犹太拉比传统说是撒母耳,所以可能是大卫时代中的撒母耳,但我们不知道。然而,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:在士师时代。士师时代是什么时候?它是路得记前一卷书,士师记。弟兄姊妹们,我鼓励你们带圣经,因为圣经帮助你看到前面的内容。士师记是什么时代?出埃及后进入迦南,以色列人在迦南大约有400年。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,距今大约3200年——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,大约3200年前。

它说在士师时代,这也告诉我们当时以色列的属灵状况。一位传道人说,每次他读士师记,他都要洗眼睛,因为里面有太多黑暗的事。士师记的结尾总结了那个时代的属灵状况。请看路得记前一节,士师记21:25:“那时,以色列中没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。”那时没有王,以色列没有王,他们也没有把神当作王。各人任意而行;他们没有把神当作神。这是士师时代的属灵状况——一个充满淫乱、互相残杀和偶像崇拜的黑暗时代。

在这个黑暗时代,路得记的美丽故事发生了,就像沙漠中的一个花园。它开始告诉我们背景:国中遭遇饥荒。当圣经提到饥荒时,特别是对以色列,它是有原因的。他们的土地与神紧密相连。在西奈之约中,神说:“如果你遵守我的话,我会祝福你;如果你不遵守并崇拜偶像,我会咒诅并管教你。”管教的一种形式就是饥荒——没有收成。饥荒告诉我们他们的状况很糟。这是旧约;我们现在在新约,但在旧约中就是这样。如果你想看,它在利未记26章和申命记28章,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条件和结果。

继续,它说在犹大的伯利恒。伯利恒是什么意思?现在,当我们读旧约和新约时,我们学习希伯来文和希腊文。让我们学一点希伯来文——很简单。伯利恒在希伯来文中是“Bethlehem”,“beth”意思是房子,“lechem”意思是面包——面包之家。这很重要,因为伯利恒是神救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点。这个故事发生在伯利恒很重要。

第一个场景是在伯利恒,面包之家。有一个男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去摩押寄居。他的名字是以利米勒。在希伯来文中,“Eli”意思是神,“melech”意思是王——神是王。他的父母希望他视神为王。他的妻子是拿俄米;“Naomi”意思是甜美或愉快——或许她的父母希望她有一个甜蜜的生活或婚姻。他们有两个儿子:玛伦和基连。以法他是伯利恒的旧名。他们去了摩押并住在那里。

摩押在哪里?如果你看以色列,有约旦河;西边是以色列,东边是外邦人,其中一个是摩押,在死海东边,约旦河下面。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,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,所以与以色列人有血缘关系,但他们是敌人。为什么?以色列人敬拜耶和华;摩押人敬拜他们的神基抹和其他假神。在民数记中,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,摩押妇女引诱以色列男人拜偶像。摩押王巴勒雇佣巴兰咒诅以色列。当以色列进入迦南时,摩押没有帮助或给食物。神说摩押人不能进入祂的会。所以,他们是敌人。

但以利米勒——“神是王”——因为应许之地有饥荒,为了养家,搬到摩押,一个偶像崇拜的地方。这合乎神的旨意吗?不。他需要生活,但他搬到一个不敬拜神的地方。以利米勒的名字意思是“神是王”,但在行动上,他没有相信神是王。

3节:“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只剩下她和她两个儿子。”4-5节:“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”

以利米勒面对饥荒,认为留在应许之地很艰难,所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养家。他的计划成功了吗?不。他死了,留下妻子成为寡妇。他的儿子娶了摩押妇女,也死了。以利米勒失败了;他死在异乡,不能照顾妻子,他的儿子也死了。

但焦点在拿俄米身上——她是故事的焦点。拿俄米经历了生命中最痛苦的事。弟兄姊妹们,失去配偶是生命中最伟大的痛苦之一。不但如此,还失去儿子——白发人送黑发人——是悲剧。不但一个儿子,而是两个。她落入生命的最低谷,最绝望的时候。任何人失去丈夫然后很快失去两个儿子都会绝望。我们无法想象拿俄米的痛苦、苦楚和眼泪。总结来说,拿俄米在摩押的十年:两次婚礼,三次葬礼。

但这段经文显示一件事: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。当我们面对难处时,不要像以利米勒一样漂流。他的名字是“神是王”,但他的行动不匹配。当我们面对挑战时,我们是否视耶稣为王并寻求祂的旨意,还是依靠自己的想法偏行己路?当面对难处时,我们是否漂流远离神,还是亲近神?以利米勒在饥荒中离开伯利恒去摩押。当我们面对苦难时,我们是否留在应许之地,还是去我们的“摩押”?

当面对难处时,不要漂流远离神。整本路得记告诉我们,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,神是掌权的。我们的神不会让我们白白受苦;每一个苦难都有目的。拿俄米失去了丈夫和儿子;路得,一个摩押人,失去了丈夫。这意味着神不掌权吗?不——无论得还是失,神都掌权,所以我们可以依靠祂。

拿俄米和路得没有丈夫可以依靠;在那个时代,没有丈夫,生活很艰难。但她们有神可以依靠。你可能面对生命的挑战——财务、家庭疾病、可能的死亡。在这样的挑战中,知道神是掌权的。如果你年轻,或许父母不理解;你在苦难中——神是掌权的。或许叛逆的孩子困扰你——神是掌权的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苦难都不是无意义的;神用它来成就祂的美意。神可能用苦难来唤醒我们沉睡的灵,或呼召我们归向祂。这就是发生在拿俄米身上的事:苦难唤醒她归向神。

离开摩押回伯利恒:神隐藏的手在作工,呼唤我们归向祂(1:6-18)

那是第一个场景:一家人从伯利恒搬到摩押。第二个场景是从6节到18节——这是长的场景——在从摩押回伯利恒的路上。从摩押到伯利恒大约70-100公里,越过死海、约旦河,然后上坡。摩押在高原上,约旦在谷中,伯利恒在上坡。在路上,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。

6节:“她就与两个媳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;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。”这很重要;听。这里,耶和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。我们每次读圣经,都看到人物——在路得记,有三个:路得、拿俄米,后来还有波阿斯。但在每一个故事中,总有一个主角,无论是否提到:神,耶和华。祂存在于每一页,每一个故事的背后。

这里,它提到神:耶和华眷顾祂的百姓。拿俄米听见耶和华眷顾祂的百姓。“眷顾”意思是神探访或关怀他们。我们相信一位掌权的上帝,祂创造了世界;祂也是护理的——不是创造然后抛弃,而是管理世界来成就祂的旨意。这里,拿俄米听见神眷顾伯利恒,但她不在那里领受祝福,所以她必须返回。其实,神在呼召她回来。

神的管教总是暂时的;祂的终极目的是祝福。诗篇30:5:“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;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。一宿虽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欢呼。”一切哭泣都会结束;曙光来临,有一线光芒。神即将眷顾伯利恒。

8-9节:于是她对两个媳妇说:“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!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。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”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,她们就放声而哭。

注意一个词:“愿耶和华恩待你们。”“恩待”是这本书的一个关键主题;在希伯来文中,是“hesed”,翻译为慈爱、怜悯、恩典等。它显示我们的神,耶和华,是充满恩典和怜悯的。拿俄米告诉她的媳妇们回摩押再婚,因为她知道两个摩押妇女在以色列会面临语言和种族困难。她说:“回去吧,不要跟随你的婆婆;去嫁别人,让另一个男人供养。”但她们放声而哭。

10-13节:她们说:“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的百姓那里去。”拿俄米说:“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?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我年纪老迈,不能再有丈夫;即或说,我还有指望,今夜有丈夫也可以生子,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?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?我女儿们哪,不要这样,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”

如果我们读这个,我们可能会想为什么她想到生儿子让她们嫁。对于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,这似乎奇怪。但对以色列人,这是正常的。在律法中,神为寡妇预备:如果一个女人的丈夫死了,她的丈夫的兄弟应该娶她来供养,并保守家族的血脉和产业。所以,对她来说是正常的,但她说她太老了。这个背景对路得记的其余部分很重要。

拿俄米说:“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”我们会说这样的话吗?“神击打我。”拿俄米的对神的理解是对还是错?拿俄米认识神;她不说神只在生活好的时候与她同在,在坏的时候就抛弃她。她承认神管教不顺服的孩子。新约也一样:地上的父亲管教;我们的天父更何况,出自爱(希伯来书12)。

继续,14-15节:她们又放声而哭;俄珥巴与婆婆亲嘴,但路得舍不得婆婆。俄珥巴认为作为一个摩押人在以色列的未来太艰难;她离开了。但路得不肯离开。“舍不得”是与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成为一体的同一个词——亲密的,显示路得深深爱她的婆婆。

16-18节:路得说:“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哪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哪里住宿;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;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哪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,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”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,就不再劝她了。

先前,我们说拿俄米对神有些认识——她知道祂管教祂的孩子——但她的知识仍然浅薄。她认为路得来以色列代价太大;最好回摩押,嫁一个摩押人,敬拜摩押的神,过更容易的生活。所以,拿俄米在10年中还没有完全学好她的功课。但路得不同:“我不离开;我跟你去。你的百姓是我的百姓;你的神是我的神。”不再敬拜基抹;敬拜耶和华。

为什么一个摩押妇女,从小敬拜基抹,会愿意付出代价跟随拿俄米?最合理的解释是,在10年中,拿俄米有一个好的见证,吸引了路得,显示她的婆婆的神是可信靠的,值得跟随。这是最可能的解释。

在这一切背后,神在做工。记住,神在万事上掌权;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,神是掌权的。这里,我们看到祂用拿俄米的苦难来吸引一个外邦的摩押妇女,与神无关的人,到祂面前。神用拿俄米的苦难来吸引一个人到祂面前——路得。路得说:“你在哪里死,我就死在哪里”——我会一生跟随你,服事这个神;即使你死了,我也不会离开犹大,死后与你一同埋葬。

看着这个,在背后,神用拿俄米来吸引路得到祂面前,同时,神用路得来祝福拿俄米。拿俄米没有丈夫,没有儿子;现在只有一个媳妇说:“我跟你去,照顾你,服事你;你的神是我的神。”神用一个外邦妇女来照顾这个以色列寡妇。

苦难就像一个挂毯——正面是杂乱的,但目的是另一面的美丽图画。神就是这样;苦难只是我们看到的部分,但神的美意总是美丽的。有时我们需要苦难,因为我们的心被许多事情蒙蔽,阻止我们看到神。有时神允许苦难发生来唤醒我们沉睡的灵,让我们能看到并认识神。

我经常去露营;最近,我又去了一次,找到一个免费的地方——没有水,没有电,什么都没有。但一个好处:晚上,我抬头看到许多星星。星星总是存在的;你只是看不到。有时我们需要黑暗来看到星星闪耀。有时我们真的需要难处来唤醒我们的灵,看到神,认识神。

神用祂隐藏的手来呼召两个妇女到祂面前。首先,祂呼召拿俄米,祂的百姓漂流远离;用难处,祂隐藏的工作呼召她。神眷顾伯利恒来呼召拿俄米。神也用拿俄米和这个苦难来呼召先前不信的人——路得,在异教家庭长大。通过这个苦难,神把路得带入祂的家庭。

或许像路得,我们当中有些先前不是信徒;通过苦难——也许婚姻难处、健康问题——神把我们带到祂面前,让我们成为祂百姓的一部分。或许有些像拿俄米,在神的家中长大,信徒,但当难处来时,我们跑到“摩押”,远远离开。但有时神用难处来呼召我们回来。

下周,我们有洗礼聚会;三位姊妹将在这里作见证。我相信她们的见证会像拿俄米的——跑了但神呼召回来——或像路得的——原本不认识神,但神怜悯地吸引她们到祂面前。所以,鼓励弟兄姊妹们邀请朋友下周来听这些见证。神用拿俄米来吸引路得归向祂;神也用路得来安慰拿俄米,鼓励她,照顾她。

到达伯利恒:虽然我们还不完全明白神的计划,但神的同在给我们盼望(1:19-22)

这是回家的路上。现在,第三个场景:她们到达伯利恒,19-22节。这里,我们看到虽然我们不完全明白神的计划,但神的同在给我们盼望。

请看19-22节:“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进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‘这是拿俄米吗?’拿俄米对她们说:‘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玛拉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满满的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,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’于是,拿俄米和她媳妇摩押女子路得,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,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。”

看,场景切换到伯利恒。她们到达,整个城镇都惊讶。“这是拿俄米吗?”也许10年过去了,旅行让她看起来更老,或者愁容让她憔悴。她们认出她但觉得她太疲惫了。“这是拿俄米吗?”这些妇女问。

拿俄米回答:“不要叫我拿俄米[甜美];叫我玛拉[苦]。”不要叫我甜美;我现在是苦的。她讲述10年中发生的事:“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”这里,“苦”是极大的苦,不是普通的。她两次提到神的名字:全能者,20和21节。在希伯来文中,“Shaddai”,有时“El Shaddai”——全能的神。

这个名字与神立约祝福人有关。在创世记17、28、35章,神对亚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说:“我是全能的神[Shaddai]”,然后立约:“我会祝福你的后裔,给你土地,通过他们祝福地上的万民。”全能者是与人立约来祝福的神。

拿俄米知道这个神管教——祂让她受大苦——但她也知道全能者是她祖宗的神,信实的,能够成就祂的旨意。隐含地,她有盼望。她说:“不要叫我甜美;叫我苦。我满满的出去[一家四口],但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。”拿俄米认识神作为管教的神,但她不知道神不但管教,还以慈爱和恩典祝福。这就是路得记后三章要显示的。现在,她非常苦。她说她满满出去,空空回来。其实,她忘了——她不是空的;她有路得。神即将用路得;神将在这个两个寡妇的家庭中做一个奇妙的工作。

这段经文结束:“拿俄米回来了,和她媳妇摩押女子路得……从摩押回来。她们到伯利恒,正是大麦收成的开始。”注意它反复说“摩押女子”,告诉读者她是外邦人,不认识神,但因恩典来到神的家,因为神吸引她。

有趣:第一章以饥荒开始——神的管教。但以大麦收成结束——神眷顾伯利恒。神即将为拿俄米和路得预备难以想象的祝福。拿俄米当时不知道。拿俄米不知道神将在伯利恒如何祝福她。她从未想象她的名字会被记载在圣经中永远纪念。她不知道神把路得带到祂的家是为了成就祂的救恩计划。

从表面看,路得是三个人的故事。但在背后,在结尾,我们知道神在他们中间做了一件大事。拿俄米从未想象这个无名小镇,面包之家,会产生以色列最伟大的王,大卫。路得记以此结束。更何况,拿俄米无法想象路得不但成为以色列伟大王大卫的祖先。她还将成为万王之王的祖先!在大卫王之后1000年,在伯利恒,另一位王——万王之王,万主之主,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——将在那里出生!

神在路得,这个摩押寡妇,和拿俄米,这个以色列寡妇——微不足道的人——身上做工,让他们有分于神的救赎计划。神的计划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结语

所以,在绝望和苦难中,不要远离神。我们只看到神计划的一部分;有时祂的手很重,但祂的计划超过我们的想象。当面对苦难时,不要灰心。我们的神是掌权的,护理的;祂也在苦难中掌权。但神不会让我们白白受苦;苦难背后有美意。

在苦难中,信靠我们的神。今天,要带回家的主要思想:即使在生命最绝望的时候,神仍然掌权;祂在做工。祂管教我们,呼召我们,为我们预备超过我们想象的盼望。

记得广州那位丈夫自杀的姊妹吗?那是10年前的事。她来聚会时满脸愁容,但当她认识神、祂的话语、恩典时,她开始微笑。最后,她受洗归入主的名。我们看到她追求主;现在,10年后——我最近返回广州——她成为一个家庭教会中姊妹们的领袖。

神为我们预备的远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。今天,从这三个场景:从伯利恒到摩押,我们看到在绝望的时候,神是掌权的。第二场景,拿俄米从摩押回伯利恒,我们看到神隐藏的手在做工,呼召人归向祂。第三,到达伯利恒——他们当时不完全明白神的旨意,但神的同在给他们盼望。

我们常常不明白许多事,但神的同在给我们盼望。拿俄米和路得有盼望,因为神眷顾伯利恒。我的盼望是神也眷顾我们。盼望这里所有受伤和痛苦的人不要离开神,而是奔向祂。愿神祝福我们。今天也是我们的主餐聚会。我邀请弟兄姊妹们思考神今天如何通过路得记第一章对你说话。